中农兴业网团 旗下网站·中国政府类农业百强网站!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村社风采 -> “一村一品” 甘肃徽成盆地发展特色农业
“一村一品” 甘肃徽成盆地发展特色农业
时间:2011-12-31 20:21:02来源:作者:王敏生
  秦岭脚下的徽成盆地,气候宜人,物产丰饶。盛夏时节,记者在陇南市成县、徽县采访发现,当地政府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以村为单位,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依靠科技壮大主导产业,运用市场机制发展“一村一品”,强力牵动农民增收,取得显著效果。
  樱桃树:地埂到大田“西狭颂”是成县的一个知名风景区。毗邻景区的小川镇西狭村,则因盛产樱桃远近闻名。
  村委会主任李德是个健谈的人。他指着村内房前屋后高大的樱桃树说:“西狭村的樱桃栽植有上百年历史,上世纪80年代大面积推广时,大多栽种在地埂边,称为‘地埂经济’。现在,新品种的西洋樱桃作为支柱产业,全部栽到了大田里。”
  西狭村三面环山,春季风小,适宜樱桃挂果,树龄15年以上的樱桃树有500亩。所产樱桃果粒大,色泽红,糖分高,上市早。近年来,原有樱桃树已过盛果期。
  为了挖掘潜力,成县农林等有关部门引进新苗木,一方面对老树嫁接改造,另一方面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植西洋樱桃700亩。目前,人均樱桃树达35株。
  通往北山樱桃园的农路,正在用水泥硬化路面。园内新植的樱桃树长势喜人,村干部说再有两年就能挂果。这些大田中的樱桃树枝繁叶茂,受到精心呵护。而以往栽在地埂边的老树,间距大,养分不足,管理粗放。
  樱桃树是西狭人的“摇钱树”。今年,李德家的10株老樱桃树收了3000元,村民李克荣的樱桃净赚5000元。全村地埂边的樱桃销售10余吨,收入40万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1%。李德满怀信心地说:“再过两年,大田里的西洋樱桃上市,收入会更加可观的。”
  金银花:配角当主角徽县江洛镇出产的金银花“茶”,每公斤卖出了1000元“天价”。出人意料的是,这种“茶”的原料,产自江洛镇的退耕还林地。
  2002年以来,江洛镇实施退耕还林项目中,采取核桃套栽金银花的模式,从外地引进优质苗木,栽植金银花5000亩,实现了林地绿化的高矮搭配。核桃生长慢,金银花生长快,两年就进入盛花期。先期受益的金银花,每亩可产干花50公斤。在主体品种核桃没有发挥效益时,金银花配角当主角,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特色产品。
  街市村的260亩金银花基地内,绿油油的枝蔓厚厚地覆盖着地面。同行的江洛镇党委书记何斌告诉记者,采花时节,满条沟香气馥郁,采花的人们往来穿梭,务工人员每天收入20多元。所采鲜花全部交往镇隆江、江鑫两家金银花加工厂,烘制成金银花“茶”。
  以配角出场的金银花,成为街市、赵湾等村的支柱产业。仅此一项,全镇农民年增收上百万元。
  农技员:田间显身手徽县伏家镇伏镇村地肥水美,蔬菜产业起步早,村民人均纯收入2230元。讲起致富经,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多年的杨乾元,把大半功劳记到了数十个“农业科技推广员”名下。
  经营着1.5亩五联动日光温室的徐建如,文化程度虽说不高,却是伏镇村响当当的“农技员”,村民公认的蔬菜“专家”,靠种菜年收入3万多元。走进他的温室,番茄硕果累累,辣椒串串盈枝。徐建如笑呵呵地说:“我种菜的手艺,除了自个儿摸索,多亏县乡农技推广干部手把手地传帮带。”
  活跃在伏镇村田间地头的80多名农技员,既是科技致富的典型,又是技术示范的能人。他们着力推广病虫防治、秸秆生物反应堆及嫁接栽培等无公害生产技术,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今年,伏镇村退出小麦种植,大力推广日光温室及地膜洋芋、玉米、大蒜套栽模式,引导村民争创“万元田”。目前,全村近一半耕地种植了无公害蔬菜。
  “冬春大小拱棚一片白,夏秋粮菜间作一片绿。”这句话,是伏镇村集约利用土地的真实写照。“蔬菜村”依靠科技,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而且迸发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去年,全村蔬菜产销两旺,人均增加收入1100元。
  核桃、银杏、“三蒜”(蒜苗、蒜薹、大蒜)、蔬菜、畜牧、蚕桑、烤烟……截至2005年底,成县特色农业产业总产值2.5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36.2%,“一村一品”产业覆盖2.6万多户,为农民增加人均纯收入745元。徽县249个行政村,目前有113个村发展起了“一村一品”支柱产业,26万亩耕地实现规模种植,特色产业总产值达3.52亿元。
  “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和特色产业,提高了徽成盆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了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为成县、徽县的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对本文的评论

评论

验 证 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