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 旗下网站·中国政府类农业百强网站!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科技 -> 农业科技创新急需人才储备
农业科技创新急需人才储备
时间:1970-01-01 08:00:00来源:作者:

  编者按 2012年新年伊始,三农领域再次奏响改革创新的强音。2011年12月28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农业科技创新”将成为2012年中国三农发展的主旋律。

  这次会议系统回顾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深刻阐述了今后农业农村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分析了当前农业农村形 势,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讨论稿)》,全面部署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强科技保发 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的各项任务。

  中央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部署可谓正当其时。当今世界,农业的竞争实质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提升农业整体的竞争力,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首次超过了土地、劳动力及物质投入要素的贡献份额。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科 技转化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究其原因,核心问题还是缺乏人才,尤其缺乏在一线推广、普及、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人才。

  据2008年《中国农村发展报告》统计,全国农村所拥有的农业科技人才,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0.64%。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每万名农业人口中就有40多名农业科技人才,而我国仅有6名。这种状况不仅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也与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很不相称。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任务很重,尤其要显著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现状却难尽如人意。农业部科技教 育司副司长潘海平指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作用发挥不充分等老问题尚未有效解决,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持续大量转移,农村实用人才素质 低、后备力量不足的新问题愈加凸显。

  2012年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一年,人才建设提速已经迫在眉睫,显然我们必须要有农业科技人才的大战略!带着这样沉甸甸的思考,半月谈记者奔赴黑龙江、河南、山西、湖南等农业大省进行了深入调查。

  现状:基层队伍青黄不接

  ——农业科技创新呼唤人才大战略

  近期,半月谈记者深入黑龙江、河南、山西、湖南等地进行调研发现,各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热情很高,对人才建设相当重视并进行了有益探索;大批 农业科技人员坚守基层一线,奉献才智,建功立业。但仍有一些地方农技推广应用队伍存在“量少质低”的问题;不少农业院校出现生源质量下降、“学农不愿务 农”等现象。由此带来的基层农业科技动力缺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掣肘。

  不是不需要,只是进不来

  河南省开封县是一个有120万亩耕地的农业大县,也是一个生猪调出大县,年出栏生猪近80万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但是,最 近10多年来,该县畜牧局没有新进过一个大中专以上的毕业生。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年龄也都在40岁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出现严重断档。

  开封县畜牧局副局长刘景超告诉半月谈记者:“现在之所以没有新进人员,不是不需要,而是进不来。”畜牧局是财政全供事业单位,上级要求定编定岗定人,只有空编的情况下才能进人,而且逢进必考。畜牧局没有空余的编制,自然不能新进人员。

  刘景超说,这几年畜牧业发展很快,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疫病种类,如果专业技术人员不注意学习,很难跟上形势。在个别地方,防疫员去规模养殖场搞防疫,人家不信任,根本不让进场地,怕消毒搞不好反而带来疫病。“现在的局面是,新人进不来,老人的技术不行,跟不上形势。”

  山西省农技推广总站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近5年来,全省11个地市中,有6个市没有学生分配进入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有的县乡农技推广部门已经十几年没有引进“新鲜血液”了。

  近年来,山西省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并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新发展100万亩。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邢国明说:“这5年间要新发展100 万亩设施蔬菜,就需要100万具备蔬菜种植技术的菜农、1万名技术员和2000名专业人才。但现在很多地方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条件,有的县乡农技推广部门连 一个蔬菜专业毕业的技术员都没有。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由于菜农不具备基本种植技术而失败的案例。”

  山西太原市清徐县集义乡大常村是一个老菜区,种植户毕贵林、张乙明等告诉记者:“我们从2009年建大棚到现在,都没有技术人员指导过,全是凭 过去种露地菜的老经验。搭的棚子很简单,没有过多技术上的考虑,现在就出现了保温性能不好的毛病,只能种西芹、生菜、菜花等不值钱的菜,想换品种都换不 了。有时候菜长虫子了,不知道打什么药,大家就乱打。”

  占编不在岗,干事却难留

  除了进不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还存在留不住的问题。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待遇落差等原因,县级农业部门及乡镇党委、政府对乡镇农技推广人才 形成了“虹吸”效应。山西晋中市祁县城赵农技推广区域站站长张利民说,他们的编制全部占满,但不在岗现象突出。本来有几名大学生干得不错,但被县农委调走 了,还有一个表现较好的,也被调到乡镇工作。

  河南省开封县农业局副局长张海军介绍,该局下面有个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设备好多都是进口的,但中心8个编制,只有两个专业技术人员,一个是学 农学的,一个是学植保的,根本不懂农产品检测,也去上海、北京学习过,还是不会操作。像原子吸收色谱仪,光按键就有六七十个,根本不知道该摁哪个。现在每 次做检测,都得请市农业局的技术人员来,给人家报销点路费和补贴。据说河南农大有学这个专业的,但县里的条件差,根本留不住人家。

  半月谈记者在基层调查时还发现,除了没有编制,在一些地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编制还成了地方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辗转腾挪的“自留地”。山西某县一个农技推广中心,2005年核编时有36个编制,现在只剩下了9个。

  该中心主任告诉记者:“这些年由于党委政府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县级农业工作的重点也不同,只要哪项工作重要,就要单独成立部门,扩充编 制,没有编制就在我们这里解决。”据介绍,这些年农业部门内部新成立了果业中心、蔬菜中心、种子管理站、执法大队、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等部门,大部分编制和 人都来自农技推广中心。

  山西省农技推广总站的调查报告显示,1309个乡镇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共有编制4720个,实有人员仅3378人,空编率达到28.4%。山西省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王海滨表示:“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留不住人,很多年轻人只是把它当成一个从业的跳板。”

  农科频遇冷,学农不务农

  “作为全国重点大学,5年前,我们学校农科专业学生录取分数要比一本线高十几分,2011年只比一本线高4分,而其他一些非重点学校的热门专业,却让家长和考生趋之若鹜,吸引了很多高分考生。”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无奈地告诉记者。

  东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徐梅说,农业是艰苦行业,无论从事科研还是技术推广都很辛苦,对考生的吸引力远比热门专业小得多。社会需求和考生需求不是一回事,当考生更多地考虑毕业后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工资收入等条件时,就出现了专业冷热不均的现象。

  黑龙江农垦人才中心主任唐志斌用“奇缺无比”来形容目前垦区农科专业人才短缺的现实状况。他说:“按理说我们是搞大农业的,传统农业专业人才应该充足,可现实是长项变成了短腿,就连学农的大学生也不愿意来垦区工作。”

  农技推广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半月谈记者,他于1996年毕业于黑龙江省一所农业院校的植保专业。当时班级共有28人,目前只有3人从事植保相关工作,其中一位同学留在省里农口单位,另外两人在县级农技推广中心,其余25人全部改行。

  据了解,为吸引人才落户,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在全国农业院校设立了辐射百余所院校的10个人才引进招聘基地,建立了50余个毕业生实习基地。各管 局、农场还结合实际情况,在安家费、工资福利、住宿、落户等方面出台了不同优惠政策。例如“省重点院校和普通院校重点学科的本科毕业生可领安家费3万元; 本科以上毕业生,家是农村的,父母及16周岁以下弟弟妹妹可随本人到分局或农场落户,免收落户费用。”

  唐志斌说,尽管如此,黑龙江垦区还是面临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等问题。据保守估计,这个垦区在3到5年内至少需要农学、农机、畜牧、兽医、植保、水利等近10个涉农专业大学生1.5万名至2万名,人才引进压力非常大。

  徐梅表示,我国对艰苦行业的人才培养一直重视并有所倾斜,农科专业年学费多年保持在3000元左右的较低额度。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一些农村孩 子上大学就是为了离开农村,或者学了以后也不爱农,使得农村能读大学的考走了,不读大学的也出去打工了。大学生到不了农村,下不了农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 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这一现实值得关注。

>>相关信息
对本文的评论

评论

验 证 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