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 旗下网站·中国政府类农业百强网站!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举措 -> 国家药监局:处方药转OTC大门重启
国家药监局:处方药转OTC大门重启
时间:2011-12-31 23:30:42来源:作者:

  停滞近三年后,处方药转非处方药(O TC)的大门终于再度开启。

  国家药监局2月25日发布消息称,依照相关法规条文的要求,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定,夏天无片等54种药品正式转换为非处方药。

  处方药转O TC工作,2008年~2010年曾一度因药监局下属部门O TC管理业务变动和“双跨”品种争议而暂停。伴随着转换大门的重启,一场O TC“盛宴”又再度悄然来临。不过,随之而来的转换标准问题,或者说“尺度”问题,以及被暂时搁置不表的“双跨”问题,依然是摆在安全用药面前的一座有待逾越的障碍。

李宁“新动”运动装仍未下架 北京工商介入调查 国务院今议个税起征点
各地上调工资标准 局地幅度超25% 大摩疑遭中国黑客袭击 宋庆龄基金会公益支出占收入80% 和讯网新闻中心诚聘编辑 高清:新国博竣工陆续开放 叶檀:供求关系决定房价是忽悠   释放潜在需求

  9种化学药品、44种中成药和1种生物制品的制造商,共同成为了这次处方药转O TC大门重启后的首批受益者。

  依照《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但是,一旦转为O TC后,消费者就不再需凭处方配药,这无疑将释放潜在的需求。

  此外,变身O T C后,上述54种药品将得以在大众传播媒介发布广告。

  事实上,近年来“双跨”品种逐年增多的背后,一直隐藏着行业一种新的经营推广模式。即将临床上使用多年,又适合在O TC渠道推广的处方药向“双跨”品种转化,进而通过广告宣传和促销手段的有效结合,使老品种重放光彩。

  “没有中标或者没有进入基药目录的处方药,转为非处方药后,也许会有另外一个春天。”华北一家大型制药集团的销售总监直言。

  另外,由于非处方药的定价权在省级物价部门,地方保护主义这一操作空间的存在,对部分地方型药企来说无疑也是利好。

  潜在风险犹存

  据了解,处方药转O T C的程序,主要是企业提出申请,药监局给予审批。而批与不批的一个重要考量指标,是能否提供充分的药品安全性数据和材料。

  但是,应该值得注意的是,处方药转为O TC,不仅意味着包括广告行为在内的推广模式将因此发生变化,其消费人群等都会发生变化。因此,这不仅仅是药品制造商的商业行为,同时涉及用药安全问题。

  北京一位从事药典研究的老专家告诉南都记者,以本次被转为O TC的夏天无片为例,该药主要成分夏天无块茎中含少量延胡索乙素等多种生物碱,其中空褐鳞碱能用于基底神经节产生“强直性昏厥”样现象。该药几年前也申请过转为O T C,不过,鉴于该药的原料含有少量毒性,申请一直未被批准。

  “毒性问题应该首先考虑,此外,转为O TC后,药品说明书也要进行相应的修改,把剂量、疗程、不良反应等一一都要说清楚。”该位专家如此说。

  深圳微芯生物首席科学官鲁先平也表示,如果一种药品要从处方药转为O T C,那么,这种药的安全性应该有非常长期的数据积累,证明其在O TC的销售模式下,不会出现过量使用、不当使用、人体差异而出现的安全性问题。

  “双跨”是否取消仍未定

  中国非处方药协会会长白慧良告诉南都记者,处方药转非O TC工作之所以暂停了一段时间,主要是因为“双跨”药品(既可以做处方药又可以做O T C )问题,“这次批的就是非“双跨“品种,对于是否取消“双跨“,目前主管部门正在研究之中。”

  事实上,无论是国内药品制造商还是在华的跨国药品制造商,多数均对“双跨”恋恋不舍。对于国内药品制造商而言,“双跨”品种的存在,将有助于其延长处方药的生命周期,增加营收。而跨国公司由于早期获批的都为处方药,故也希望借此推进部分处方药O TC化,进而更好地布局中国零售市场。

  据中国中医科学院周超凡教授介绍,在国内外药品制造商的共同推动下,截至2010年,我国已有超过2000种“双跨”药品。由于数量庞大,如果贸然取消,还要考虑医保的压力,并非易事。

  ““双跨“品种,可以算得上是中国特色,欧美发达国家在处理O TC与处方药的界线时,划分得非常清楚。当初设“双跨“,主要是考虑到方便群众做自我药疗,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主管部门因此有意识地扩大了双跨品种的数量。”周超凡如是说。

  一位研究FD A药品监管体系的专家则称:“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很多药品尤其是中药临床前的评估是不足的,在临床研究过程中,对于安全性的客观评价,也会存在某种不足。因此处方药不论从“单跨“品种转为“双跨“品种,还是要转为O TC,均应该做客观的临床前和临床的安全性评价,然后基于上市后长期的安全性数据,再去决定是否适合转换”。

 

>>相关信息
对本文的评论

评论

验 证 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表  情:
内  容: